Thursday, August 27, 2020

A15.五戒品

鳩摩羅什 書目

入初地 地相 淨地 釋願 發菩提心 調伏心 阿惟越致相 易行 除業

分別功德 分別布施 分別法施 歸命相 五戒 知家過患 入寺 共行 四法

念佛 四十不共法  難一切智人  善知不定 讚偈 助念佛三昧 譬喻 略行

分別二地業道 分別聲聞辟支佛 大乘 護戒 解頭陀 助尸羅果 讚戒 戒報

 

如是在家菩薩,能修善人業,遠離惡人業。

  如說。
     
修起善人業。如法集財用。
      堪則為重任。不堪則不受。
 
善人業者。略說善人業。自住善利亦能利人。

  惡人業者。自陷衰惱令人衰惱。

  如法集財用者。不殺不盜不誑欺人,以力集財,如法用之。供養三寶濟恤老病等。

  堪受能行者,則為重任;不堪行者,則不受。

 

  若菩薩於今世事及後世事。若自利、若利他,如先所說,必能成立。

  若知不堪行者,此則不受。

  復次。
     
世法無憂喜。能捨於自利。
      常勤行他利。深知恩倍報。
 
世間法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於此法中,心無憂喜。

  捨自利勤行他利者。

    菩薩乃至未曾知識、無因緣者,所行善行,捨置自利,助成彼善。

 

問曰:捨自利勤行他利,此事不然。

  如佛說:「雖大利,人不應自捨己利。」

  如說捨一人以成一家。捨一家成一聚落。

      捨一聚落成一國土。捨一國土以成己身。捨己身以為正法。
     
先自成己利。然後乃利人。
      捨己利利人。後則生憂悔。
      捨自利利人。自謂為智慧。
      此於世間中。最為第一癡。

答曰:於世間中,為他求利,猶稱為善,以為堅心。

  況菩薩所行,出過世間。若利他者,即是自利。

  如說。
     
菩薩於他事。心意不劣弱。
      發菩提心者。他利即自利。
 
此義初品中已廣說。是故汝語不然。

 

  深知恩倍報者。

    若人於菩薩所作好事,應當厚報。又深知其恩。此是善人相。

  復次。
     
貧者施以財。畏者施無畏。
      如是等功德。乃至於堅牢。
 
施貧以財者。有人先世不種福德。今無方便資生儉少。如是之人隨力給恤。

  施無畏者。於種種諸怖畏若怨賊,怖畏飢餓,怖畏水火寒熱等。

    菩薩於此眾怖畏中,教喻諸人。安隱歡悅令無怖畏。如是功德最堅牢。

    最在後者

      於諸憂者為除其憂。

      於無力者而行忍辱。離慢大慢等。

      於諸所尊深加恭敬。

      於多聞者常行親近。

      於智慧者諮問善惡。自於所行常行正見。

      於諸眾生不諂不曲,不作假愛。求善無厭多聞無量。諸所施作堅心成就。常與善人而共從事。

      於惡人中生大悲心。

      於善知識非善知識。皆作堅固善知識想。等心眾生不悋要法。如所聞者為人演說。諸所聞法得其趣味。

      於諸五欲戲樂事中生無常想。

      於妻子所生地獄想。

      於資生物所生疲苦想。

      於產業事生憂惱想。

      於諸所求破善根想。

      於居家中生牢獄想。親族知識生獄卒想。日夜思量得何利想。

      於不牢身得牢身想。

      於不堅財生堅財想。

  復次。
     
在家法五戒。心應堅牢住。
 
在家菩薩以三自歸行上諸功德,應堅住五戒。五戒是總。

  在家之法。

    應離殺心慈愍眾生。知自止足不貪他物。乃至一草非與不取。

    離於邪婬厭惡房內。防遠外色目不邪視。

    常觀惡露生厭離想。了知五欲究竟皆苦。

    若念妻欲亦應除捨。常觀不淨心懷怖畏。結使所逼離欲不著。

    常知世間為苦無我,應發是願。

      我於何時心中當得不生欲想。況復身行遠離妄語。

      樂行實語不欺於人。心口相應,有念安慧如見聞覺知而為人說。

      以法自處乃至失命言不詭異。

      酒是放逸眾惡之門。常應遠離,不過於口。

      不狂亂不迷醉。不輕躁不驚怖。不無羞不戲調。

      常能一心。籌量好醜。

    是菩薩,或時樂捨一切而作是念:須食與食,須飲與飲。

      若以酒施,應生是念:

        今是行檀波羅蜜時,隨所須與。後當方便教使離酒,得念智慧令不放逸。

      何以故。檀波羅蜜法悉滿人願。

    在家菩薩以酒施者是則無罪。

      以是五戒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護持五戒如護重寶如自護身命。

 

問曰:是菩薩但應護持五戒,不護持諸餘善業耶?

答曰:
     
菩薩應堅住。總相五戒中。
      餘身口意業。悉亦復應行。
 
在家五戒已說其義。受此五戒應堅牢住。及餘三種善業亦應修行。

  復次,在家菩薩所應行法。
     
隨應利眾生。說法而教化。
 
是菩薩於諸眾生。隨有所乏皆能施與。

  若在國土城郭聚落林間樹下。是中眾生隨所利益說法教化。

    所謂

    不信者為說信法。不恭敬者為說禮節。

    為少聞者說多聞法。為慳貪者說布施法。

    為瞋恚者說和忍法。為懈怠者說精進法。

    為亂意者說正念處。為愚癡者解說智慧。

  復次。
     
隨諸所乏者。皆亦應給足。
 
諸眾生有所乏少皆應給足。

  有人雖富猶有不足。乃至國王亦應有所乏少。

  是故先雖說貧窮者施財。今更說隨所乏少而給足之。

  復次。
     
諸有惡眾生。種種加惱事。
      諂曲懷憍逸。惡罵輕欺誑。
      背恩無返復。癡弊難開化。
      菩薩心愍傷。勇猛加精進。
 
諸惡眾生以種種惡事侵嬈菩薩。

  菩薩於此心無懈厭,不應作是念:「

    如是惡人

      誰能調伏,誰能教化,誰能勸勉。令度生死,究竟涅槃。

      誰能與此往來生死。誰能與此和合同事。諸惡無理,誰能忍之。

      我意止息不復共事。我悉捨遠不復共事。亦復不能與之和合。

    是惡中之惡,無有返復。何用此等而共從事。」

  菩薩知見眾生惡罪難除。應還作是念:

    是等惡人,非少精進能得令住如所樂法。

    為是等故,我當加心勉力勤行,億倍精進後得大力,乃能化此惡中之惡,難悟眾生。

      如大醫王。以小因緣,便能療治眾生重病。

      菩薩如是除煩惱病。令住隨意所樂功德。

      我於重罪大惡眾生,倍應憐愍,起深大悲。如彼良醫多有慈心療治眾病。

      其病重者,深生憐愍勤,作方便為求良藥。

    菩薩如是

        於諸眾生煩惱病者悉應憐愍。

      於惡中之惡煩惱重者深生憐愍。勤作方便加心療治。

  何以故。
     
菩薩隨所住。不開化眾生。
      令墮三惡道。深致諸佛責。
 
菩薩隨所住國土城邑聚落山間樹下。

      力能饒益教化眾生,而懈厭嫌恨。

      貪著世樂。不能開化,令墮惡道。

  是菩薩,即為十方現在諸佛,深所呵責:「甚可慚恥!云何以小因緣而捨大事?」

  是故菩薩不欲諸佛所呵責者。

    於種種諂曲重惡眾生,心不應沒,隨力饒益,應以諸方便勤心開化。

    譬如猛將。

      將兵多所傷損,王則深責。

      以諸兵眾無所知故,王不責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