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 書目〉
序 入初地 地相 淨地 釋願 發菩提心 調伏心 阿惟越致相 易行 除業
分別功德 分別布施 分別法施 歸命相 五戒 知家過患 入寺 共行 四法
念佛 四十不共法 難一切智人 善知不定 讚偈 助念佛三昧 譬喻 略行
分別二地業道 分別聲聞辟支佛 大乘 護戒 解頭陀 助尸羅果 讚戒 戒報
問一:是諸菩薩有二種。一惟越致。二阿惟越致。
應說其相。是惟越致?是阿惟越致?
答曰: 等心於眾生。不嫉他利養。 乃至失身命。不說法師過。
信樂深妙法。不貪於恭敬。 具足此五法。是阿惟越致。
等心眾生者。
眾生六道所攝。於上中下,心無差別。
是名阿惟越致。
問曰:如說。於諸佛菩薩,應生第一敬心,餘則不爾。
又言。親近諸佛菩薩,恭敬供養,餘亦不爾。
云何言。於一切眾生,等心無二?
答曰:說各有義,不應疑難。
1·於眾生等心者。
若有眾生視菩薩,如怨賊,有視如父母,有視如中人。
於此三種眾生中。等心利益,欲度脫故,無有差別。
是故汝不應致難。
2·不嫉他利養者。
若他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房舍產業、金銀珍寶、村邑聚落、國城男女等。
於此施中不生嫉妬。又不懷恨而心欣悅。
3·不說法師過者。
若有人說應大乘空無相無作法,
若六波羅蜜、若四功德處、若菩薩十地等,諸大乘法。乃至失命因緣。
尚不出其過惡。何況加諸惡事。
4·信樂深妙法者。
深法名空無相無願,及諸深經。如般若波羅蜜菩薩藏等。
於此法一心信樂無所疑惑。於餘事中無如是樂。
於深經中得滋味故。
5·不貪恭敬者。
通達諸法實相故。於名譽毀辱,利與不利,等無有異。
具此五法者,如上所說。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不懈廢。是名阿惟越致。
與此相違,名惟越致。
是惟越致菩薩有二種:或敗壞者、或漸漸轉進,得阿惟越致。
問曰:所說敗壞者其相云何?
答曰: 若無有志幹。好樂下劣法。 深著名利養。其心不端直。
悋護於他家。不信樂空法。 但貴諸言說。是名敗壞相。
1·無有志幹者。
顏貌無色,威德淺薄。
問曰:非以身相威德是阿惟越致相,而作此說是何謂耶?
答曰:斯言有,謂不應致疑。
我說內有功德故身有威德。
不但說身色顏貌端正而已。
1·志幹者
所謂威德勢力。
若有人能修集善法除滅惡法,於此事中有力,名為志幹。
雖復身若天王光如日月,若不能修集善法、除滅惡法者。名為無志幹也。
雖復身色醜陋形如餓鬼,能修善除惡,乃名為志幹耳。
是故汝難非也。
2·好樂下劣法者。
除佛乘已,餘乘比於佛乘,
小劣不如故,名為下,非以惡也。
其餘惡事,亦名為下。
二乘所得,於佛為下耳。
俱出世間入無餘涅槃故,不名為惡。
是故
若人遠離佛乘,信樂二乘,是為樂下法。
是人雖樂上事,以信樂二乘,遠離大乘故,亦名樂下法。
復次,
下名惡事。所謂五欲。
又斷常等六十二見,一切外道論議,一切增長生死。是為下法。
行此法故,名為樂下法。
3·深著名利者。
於布施財利,供養稱讚事中,深心繫念,善為方便,
不得清淨法味故,貪樂此事。
4·心不端直者。
其性諂曲,喜行欺誑。
5·悋護他家者。
是人隨所入家。見有餘人得利養恭敬讚歎。即生嫉妬憂愁不悅。
心不清淨,計我深故。貪著利養,生嫉妬心,嫌恨檀越。
6·不信樂空法者。
諸佛三種說空法。所謂三解脫門。
於此空法,不信不樂,不以為貴。心不通達故。
7·但貴言說者。
但樂言辭,不能如說修行。
8·但有口說,不能信解諸法,得其趣味。是名敗壞相。
若人發菩提心,有如是相者。當知是敗壞菩薩。
敗壞名不調順。譬如最弊惡馬名為敗壞。但有馬名,無有馬用。
敗壞菩薩亦如是。但有空名,無有實行。
若人不欲作敗壞菩薩者,當除惡法,隨法受名。
問曰:汝說在惟越致地中,有二種菩薩:一者敗壞菩薩。二者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致。
敗壞菩薩已解說,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致者。今可解說。
答曰: 菩薩不得我。亦不得眾生。 不分別說法。亦不得菩提。
不以相見佛。以此五功德。 得名大菩薩。成阿惟越致。
菩薩行此五功德。直至阿惟越致。
1·不得我者。
離我著故。
是菩薩於內外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求我不可得。
作是念。
若陰是我者。我即生滅相。 云何當以受。而即作受者。
若離陰有我。陰外應可得。 云何當以受。而異於受者。
若我有五陰。我即離五陰。 如世間常言。牛異於牛主。
異物共合故。此事名為有。 是故我有陰。我即異於陰。
若陰中有我。如房中有人。 如床上聽者。我應異於陰。
若我中有陰。如器中有果。 如乳中有蠅。陰則異於我。
如可然非然。不離可然然。 然無有可然。然可然中無。
我非陰離陰。我亦無有陰。 五陰中無我。我中無五陰。
如是染染者。煩惱煩惱者。 一切瓶衣等。皆當如是知。
若說我有定。及諸法異相。 當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
菩薩如是思惟,即離我見。遠離我見故,則不得我。
2·不得眾生者。
眾生名異於菩薩者。離貪我見故。
作是念。
若他人實有我者。彼可為他因有我故,以彼為他。
而實求我不可得。彼亦不可得故,無彼亦無我。
是故菩薩亦不得彼。
3·不分別說法者。
是菩薩信解一切法。不二故,無差別故,一相故。
作是念:一切法皆從邪憶想分別生,虛妄欺誑。
是菩薩滅諸分別,無諸衰惱。
即入無上第一義因緣法,不隨他慧。 【這裡需要解釋「第一義因緣法」】
實性則非有。亦復非是無。 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
亦非有文字。亦不離文字。 如是實義者。終不可得說。
言者可言言。是皆寂滅相。 若性寂滅者。非有亦非無。
為欲說何事。為以何言說。 云何有智人。而與言者言。
若諸法性空。諸法即無性。 隨以何法空。是法不可說。
不得不有言。假言以說空。 實義亦非空。亦復非不空。
亦非空不空。非非空不空。 非虛亦非實。非說非不說。
而實無所有。亦非無所有。 是為悉捨離。諸所有分別。
因及從因生。如是一切法。 皆是寂滅相。無取亦無捨。
無灰衣不淨。灰亦還污衣。 非言不宣實。言說則有過。
菩薩如是,觀信解通達。
於說法中,無所分別。
4·不得菩提者。
是菩薩信解空法故。如凡夫所得菩提。不如是得。
【這裡需要解釋「菩提」】
作是念:
佛不得菩提。非佛亦不得。 諸果及餘法。皆亦復如是。
有佛有菩提。佛得即為常。 無佛無菩提。不得即斷滅。
離佛無菩提。離菩提無佛。 若一異不成。云何有和合。
凡諸一切法。以異故有合。 菩提不異佛。是故二無合。
佛及與菩提。異共俱不成。 離二更無三。云何而得成。
是故佛寂滅。菩提亦寂滅。 是二寂滅故。一切皆寂滅。
5·不以相見佛者。
是菩薩信解通達無相法。 【這裡需要解釋「無相法」】
作是念:
一切若無相。一切即有相。 寂滅是無相。即為是有相。
若觀無相法。無相即為相。 若言修無相。即非修無相。
若捨諸貪著。名之為無相。 取是捨貪相。則為無解脫。
凡以有取故。因取而有捨。 誰取取何事。名之以為捨。
取者所用取。及以可取法。 共離俱不有。是皆名寂滅。
若法相因成。是即為無性。 若無有性者。此即無有相。
若法無有性。此即無相者。 云何言無性。即為是無相。
若用有與無。亦遮亦應聽。 雖言心不著。是則無有過。
何處先有法。而後不滅者。 何處先有然。而後有滅者。
是有相寂滅。同無相寂滅。 是故寂滅語。及寂滅語者。
先亦非寂滅。亦非不寂滅。 亦非寂不寂。非非寂不寂。
是菩薩
如是通達無相慧故,無有疑悔。
不以色相見佛。不以受想行識相見佛。
問曰:云何不以色相見佛?不以受想行識相見佛?
答曰:非色是佛。非受想行識是佛。
非離色有佛。非離受想行識有佛。
非佛有色 。非佛有受想行識。
非色中有佛。非受想行識中有佛。
非佛中有色。非佛中有受想行識。
菩薩於此五種中不取相。得至阿惟越致地。
問曰:已知得此法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何相貌?
答曰: 般若已廣說。阿惟越致相。
若菩薩觀凡夫地、聲聞地、辟支佛地、佛地,不二不分別,無有疑悔。當知是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
有所言說,皆有利益。
不觀他人長短好醜。
不悕望外道沙門有所言說,應知即知,應見便見。
不禮事餘天,不以華香幡蓋供養;不宗事餘師,不墮惡道,不受女身。
常自修十善道,亦教他令行;常以善法示教利喜,乃至夢中不捨十善道。
不行十不善道,身口意業所種善根,皆為安樂度脫眾生。所得果報與眾生共。
若聞深法不生疑悔。
少於語言、利安語、和悅語、柔軟語;少於眠睡,行來進止,心不散亂。
威儀庠雅,憶念堅固,身無諸虫,衣服臥具,淨潔無垢。
身心清淨,閑靜少事,心不諂曲,不懷慳嫉。
不貴利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
於深法中,無所諍競。一心聽法常欲在前。
以此福德,具足諸波羅蜜,於世技術與眾殊絕。
觀一切法皆順法性。乃至
惡魔變現八大地獄,化作菩薩而語之言:「汝若不捨菩提心者,當生此中。」見是怖畏,而心不捨。
惡魔復言:「摩訶衍經非佛所說。」聞是語時,心無有異。
常依法相,不隨於他。於生死苦惱而無驚畏。
聞菩薩於阿僧祇劫,修集善根,而退轉者,其心不沒。
又聞菩薩退為阿羅漢,得諸禪定,說法度人,心亦不退。
常能覺知一切魔事。
若聞薩波若空,大乘十地亦空,可度眾生亦空,諸法無所有亦如虛空。
若聞如是惑亂其心,欲令退轉疲厭懈廢,而是菩薩倍加精進,深行慈悲。
意若欲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而不隨禪生,還起欲界法。
除破憍慢,不貴稱讚,心無瞋礙。
若在居家,不染著五欲。
以厭離心受,如病服藥。
不以邪命自活。
不以自活因緣惱亂於他。
但為眾生得安樂故處在居家。
密迹金剛常隨侍衛,人及非人不能壞亂。
諸根具足無所缺少。
不為呪術惡藥伏人害物,不好鬪諍,不自高身,不卑他人。
不占相吉凶,不樂說眾事。
所謂帝王臣民國土疆界,戰鬪器仗衣物酒食。女人事,古昔事,大海中事。
如是等事悉不樂說。
不往觀聽歌舞伎樂,
但樂說應諸波羅蜜義。
樂說應諸波羅蜜法,令得增益。
離諸鬪訟常願見佛,聞他方現在有佛,願欲往生。
常生中國終不自疑我是阿惟越致非阿惟越致。決定自知是阿惟越致。
種種魔事,覺而不隨。
乃至轉身不生聲聞辟支佛心。 ??
乃至惡魔現作佛身語言:「汝應證阿羅漢。我今為汝說法。即於此中成阿羅漢。」亦不信受。
為護法故,不惜身命,常行精進。
若說法時,無有疑難,無有闕失。
如是等事,
名阿惟越致相。
能成就此相者。當知是阿惟越致。
或有未具足者。何者是未久入阿惟越致地者。
隨後諸地修集善根。隨善根轉深故。得是阿惟越致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